实验室内部审核,标准释义为:由实验室自己或以实验室的名义进行,确定管理体系满足审核依据的程度的评价活动。内审也被称之为第一方审核,用于管理评审和其他内部目的,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实现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
序号 | 内审步骤 | 具体内容 | 相关要求 | 输出材料 |
1 | 策划内审 | a. 质量负责人编制年度内审计划 b. 最高管理者审批年度内审计划 c. 指定内审组长 | 计划通常每年一次,可集中或分多次进行,应在一年中覆盖实验室全部要素、所有部门及场所 | 年度内部审核计划表 |
2 | 制定内审实施计划 | a. 内审组长或质量管理部门确定内审组成员 b. 内审组长或质量管理部门编制内审实施计划 | 实施计划包括:审核范围、审核依据、审核方法、审核组成员名单及分工(如若条件允许,内审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 | 内部审核实施计划表 |
3 | 内审准备 | a. 质量管理部门提前通知内审 b. 内审员编制内审检查表 c. 内审组准备内审所需相关文件 | 内审员根据自己负责审核的要素编制特定的检查表 | 内部审核通知、内部审核检查记录表 |
4 | 首次会议 | a. 内审组长介绍审核组成员 b. 确定审核依据、确认审核范围 c. 说明审核程序 d. 解释相关细节 e. 明确日程安排 | 内审组成员、部门负责人及其他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并做好会议签到及记录 | 会议签到表、会议记录表 |
5 | 实施审核 | a. 内审员检查管理体系运行符合性 b. 收集证据 c. 记录审核情况 | 可以提问、观察活动、查阅记录及档案等形式进行内审 | 内部审核检查记录表 |
6 | 内审组 沟通 | a.分析评价审核结果 b. 确认并汇总不符合项,开具不符合项报告 c. 拟定不符合项的整改建议 | 内审组确认内审工作的完成情况,遵循管理体系的相关要求来确定不符合项 | 不符合项报告 |
7 | 末次会议 | a. 内审组长对审核中问题的重要程度进行说明,报告审核结论 b. 内审组报告不符合项,与受审核部门共同确定不符合项纠正措施及完成时间 c. 内审组发放不符合项报告 | 内审组成员、部门负责人及其他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并做好会议签到及记录 | 会议签到表、会议记录表、不符合项报告 |
8 | 编写内部审核报告 | a. 内审组依据审核情况编写内审报告 b. 质量负责人审核内审报告 c. 最高管理者批准内审报告 d. 质量管理部门分发内审报告 | 报告包括: a. 审核目的、审核范围、审核依据、审核日期 b. 内审组成员、受审核部门 c. 质量体系运行符合性结论 d. 确定的不符合以及纠正措施的情况 e. 上次评审不符合项的执行状况跟踪 | 内部审核报告 |
9 | 不符合项整改跟踪 | 受审核部门按规定时间完成商定的纠正措施 | 内审员及时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质量负责人应保证受审核部门消除不符合项 | 不符合项报告、不符合项整改跟踪记录表 |
内审结束后,对于以上所有的输出材料以及内审过程的相关记录都应被完整保留,并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保存。
另外,在内审检查符合性的过程中,对于不符合的确定可能会存在划分不清楚的情况,对此可遵循以下原则:
①体系性不合格(即为严重不符合):指质量体系文件与有关的法律、法规、质量标准规定要求、合同等要求不符,造成自上而下的不符合;
②实施性不合格(即为一般不符合):指未按文件规定实施;
③效果性不合格(即为一般不符合):指质量体系文件符合规定要求,但由于实施不够认真或某些偶发原因而导致效果未能达到规定要求。
以上关于内审的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对内审的实施过程更加清晰,如有疑问或异议,欢迎大家随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