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出行减少了很多。
上周一位故友约我去散散心,他是一位大公司的中层干部,说是散心,我知道他肯定是有问题想和我一起探讨一下,于是约定了一个离山区较近的一个星级酒店,我们话谈了大约一天一夜,酣畅淋漓。
我将方便分享以及有价值的几点拿出来和大家聊一下。
这次分享的句与句之间并不是逻辑性的论述,而是发散性的一些杂谈,一些散点见解,比较跳跃,甚至看上去有些“鸡汤”。
人是不可被别人说服的,人只会自己说服自己。
营销与销售工作的核心在于帮助对方理解自己。
大部分人都会忽略销售工作的专业性,包括销售这行的人,他们不知道这是一项艰苦却伟大的工作,要知道,苏秦配六国相印,除了自身水平,靠的正是销售能力,孔子的思想再伟大,如果不懂得游说,他也只是一个平庸的人。
就像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可以说相声一样,大部分人也觉得人人可做销售。前者在于大家都能说话,后者在于人人都能沟通。
当无法通过帮助对方理解自己的方式营销成功之时,可以以善良与理性为原则,用适当的手段或者权谋暂时先让对方行动,日后对方会慢慢理解的。这其实也是一种管理。
情绪的威力远远大于理性。一个人听进去了道理,往往是因为这个道理带来的可预估结果与情绪体验影响了他。
尽量不要与人争辩,尽管有时候忍不住,这是一个可以撑大自己胸怀的过程。做自媒体以来,我发现自己的气度明显提升了,对网络喷子们的不友善批判与骂街已经越来越无感。
人与人达成共识的难度,绝不低于登上珠穆朗玛峰。
人生能有3-5个听得懂自己内在意识的好友,足矣。
我们那一天一夜住在一个离山区略近的星级宾馆,那是一个咖啡馆远不能达到的沟通效果。
心理学上,这被称作“具身认知”。
星巴克之所以厉害,其核心原因在于找对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一个工作与家以外的“物理空间”,并且,用精神的“第三空间”概念做了结合。
行动可以拉动思考力的提升。它的效果丝毫不低于冥想的功能,根本原因在于行动会将人拉入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物理空间”。
有些投资人喜欢去实地考察创业公司的办公环境,是极有道理的,点点滴滴即文化,而非挂在墙上的那“使命、愿景、价值观”。
传统的纯关系型销售已经开始慢慢没落,不是关系不重要,而是搞关系的方式已经不一样了。
越小的城市越感受不到这一点,他们仍然可以靠过去的一招鲜吃不少时间,但终将会过去的。
特别是80、90后在慢慢占据社会的主流与核心资源时,传统的销售方式肢解得会更快。
一方面,西方的观念已经在中国运行了近200年;一方面,他们是在互联网生长起来的,它会改造很多人的观念。
新生代的大企业家,如张一鸣的头条系以OKR取代KPI,这种组织变革预示着,新的思维方式在慢慢渗透开来。
当然,传统文化仍然是重要的根基,不是不重要,仍然特别关键,千年的遗风是不会一下子没了的,而是以一种以方式展开融合。
内容会在销售过程中越来越重要。不信,我们等着瞧。意味着,写作能力真的开始成为一种刚需。
我的过去的几年间,从未间断地写作,就是在为自己增加一门多维的技能,注意是技能,而不是通用能力。我鼓励更多人练习写作。
儒释道三足鼎力的格局仍然不会改变,变的是,大家未必会用心学习,但耳濡目染的中国年轻人,早已在行为中将其纳入。
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传统文化打底的意识形态,不懂传统文化,意味着,你很难真正读懂中国人。
读历史经典不光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要学会将其纳入对人性的考量。
很多人读国学是为了装逼,希望你是为了读懂中国。
政府很伟大,我很热爱祖国。
不要过于在乎那些打着“科学”的幌子来批判传统文化的言论,哪怕是玄学,也有很多令人敬佩的地方。
偏见是人性的固有缺陷,但及早明智,会让你走得更远,这与年龄并非线性关系,而在于个人悟性高低。
人生最后成了穷人的人,一直努力将手头现在的金钱看得比人生效率更重要。
高手一定会去尝试用金钱提升效率。
金钱不是人生的目的,要学会利用金钱。
早期学习一个新领域的方式,是100%地去模仿一个高手。
李阳疯狂英语的很多老师都模仿过李阳本人,包括一切行为习惯,很多人最后都找到了自己的风格。
工具的价值非常大,一定要学会将你人生中那些重复的,可自动化的事情用工具解决。
不要小看这点,很多职场人一直勤奋地重复第一年的工作水平。
尽量不要在选择行头上花过多时间。
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白嫖(伸手党),这样真的会没出息,等到有一定实力之后,会发现,刚出社会赚的钱,再多也是小钱。
这几天我在学着用markdown完成写作。
要充分了解哪些思想与工具可以直接为我所用。
乔布斯的理念:拙工抄,巧匠盗。盗亦有道罢了。
“天下文章一大抄”是有道理的。
原创其实有些伪命题,“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只是“得道有早晚”罢了,这就已经足够了,在于整合的效率,前人的东西本来就是帮助我们学习整合的,能否真正地悟到、学懂,才是王道。
当然,如果有幸真的有新发现,这可能也是命。
一个人的深度也并不是他发明了新轮子,而是知道何时何地用什么轮子。
所谓的视野,往往是因为你知道哪里有能解决你问题的思想与工具。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最后都会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
只要你在意识之中有某种倾向,你迟早会发现你会得到你要的答案,这就是常说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老师”的作用也仅仅是在合适的时间点出现,也许能加速你获得答案的速度。成就你的,一定是你自己。
完美倾向是一种轻微的心理病,总想着自己发明一切,按任正非的话讲:这样的人,一看就是没有希望的。
羞耻感是一种巨大的“自我欺骗”。
人本残缺,要学会依存。
我保持一定的文章更新频率就是一种这样行为。
悬于空中,是将自己置身于一种具体的场景,体验痛感,这样的认知才真正是属于你的。
大多数人不得志又喜欢抱怨的人,其实是在很舒服的地方无病呻吟。
行动才能真正提升生命的效率。
思考、做事、写作、交流都是一种悬于空中,并非是一定要身体上的“行动”。
心灵与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是有道理的。
总希望自己有整块的时间去做一件事的人,大多做不成。生活中有太多要并行的事情。
只是零碎地将精力泛化,更是不可能成事的。
系统的碎片化才有竞争力。
每天抽出1、2个小时做一件与主业协同却不直接相关的事,这才是真正的“副业”。
1905年,爱因斯坦是在专利局工作,并在业余的时间里做出五项科学发现。但他一直在研究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