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23年11月16日,我在深圳参加了标哥(TIC行业送水人)组织的 2023年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投融资论坛 ,听了悟空科技唐总和康达检测张总的讲座,本文是学习和交流后的收获与思考。
PART/1
什么是数字化
关于数字化,可以参照之前曾写过一篇文章(杂谈 | 检验检测机构的信息化和数字化)。
PART/2
数字化的意义
1、对于检验检测机构,数字化是提升工作效率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对于行政监管部门,数字化是提升监管效率的重要举措和抓手。
3、对于企业和公众,数字化意味着更加值得信任和便利的检测结果。
PART/3
检测行业数字化现状
检验检测行业是一个基于数据的特殊服务行业,检验检测机构的产品是数据。然而,我国检验检测行业的数字化整体水平仍偏低,对于大部分中小检测机构,目前都还在信息化的阶段,而且是刚刚起步。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下:
1
标准体系不健全,关键环节缺乏标准
检验检测机构数字化缺乏标准化工作的引领。
数字化领域大量使用前沿的新技术、新方法。但目前国内尚无专门针对实验室数字化的国家标准,仅有部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
顶层设计存在缺陷、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服务模式不成熟,缺乏标准和行业共治的抓手。
2
政府层面对检验检测行业数字化的基础要求不明确
检验检测行业缺乏对本行业信息化系统和数据使用的通用基础要求。缺少对检验检测行业数字化的基础要求和鼓励政策。
行业的日常监管,如CMA/CNAS评审中,虽有少量相关要求,但由于缺少统一可操作的核查方法,实际无法起到对系统开展外部监管的作用。
3
人才缺乏,与其他行业比管理水平滞后
缺少既懂检测,又懂数字化的复合型数字化实施人才。
另外,公司的一把手对数字化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够,数字化转型的决心不足,缺乏对数字化战略的深入思考。部分企业领导一方面在进行各种合规化建设,而另一方面又在带头破坏,这也是制约检测行业数字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
投入成本高,盈利模式不够明朗,建设过程中既要又要还要
实验室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成功并可借鉴的经验较少,服务方的水平和资质参差不齐。建设过程占用检测机构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面临投入成本高、开发周期长、运营能力弱、效果预见性差、盈利模式不够明朗的问题。
特别是,当前大部分中小检测机构,生存都是问题,数字化又将何去何从?
企业既要一个系统解决所有的问题,又要物美价廉,既要求业务管理的合规性,又想按照各自的想法要系统功能随心所欲。
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最矛盾的就是企业领导一方面要求系统功能多么全面、技术多么先进,而另一方面又舍不得增加预算投入。
5
发展年限少,数字化水平与实际需求匹配度不高
大部分中小检测机构成立时间都比较短,一般都在10年以内,公司还在发展期,流程没有完全固化,机构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并不清晰,这也会造成数字化的建设与实际需求匹配度不高。
另外,数字化团队不了解业务,业务团队不愿意接受数字化,因为数字化可能对他们不一定是好事。麦肯锡的报告称,70%的数字化转型因员工抵制而失败。
6
全流程自动化水平不高,劳动密集
检测行业中,目前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是仪器分析部分,但各厂商之间的数据接口和协议也没有完全打通。其他部分,如采样/样品流转/样品前处理等部分,更是以人工操作为主,设备本身的自动化程度就不高。
检测行业目前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均产值并不高。后续需要解决发展规模、样品分拣、样品物流、前处理操作、样品高通量、劳动密集等问题,持续提高人均产值和利润率。
7
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数字化建设初期,规则不够健全,存在过度收集数据、滥用数据权限等问题,给数据安全和客户隐私保护带来隐患。
另外,合规性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目前已有《数据安全法》、《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等相关要求,企业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合规的要求。
PART/3
从近期的法规看数字化建设的几个阶段
1、2022年3月9日,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评定分级指南》(GB/T 23007-2022),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规范级(A级)、场景级(AA级)、领域级(AAA级)、平台级(AAAA级)和生态级(AAAAA级)。
2、2022年11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提出了增强企业转型能力的5个方面,分别为(一)开展数字化评估;(二)推进管理数字化;(三)开展业务数字化;(四)融入数字化生态;(五)优化数字化实践。
3、2022年11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2022年版)》(以下简称《评测指标》),《评测指标》由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牵头研制。
4、2023年5月19日,中关村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联盟(简称中信联)发布了《数字化转型 成熟度模型》(T/AIITRE 10004—2023),将企业数字化转型分为规范级、场景级、领域级、平台级和生态级五个发展阶段,并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综合考虑,将成熟度划分为十个水平档次(“五级十档”)。
5、2023年9月25日,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发布了《数字化实验室等级评价规范》(T/CITS 0019-2023)和《数字化实验室建设指南》(T/CITS 0020-2023),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初始级(I星)、基础级(II星)、优化级(III星)、智享级(VI星)和生态级(V星)。
PART/5
检测机构的数字化建设策略
1
明确战略
数字化建设,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提升收入和利润,提高客户满意度,降本增效。
数字化建设,本质上是业务转型。数字化转型是一种将企业运营、管理和决策等各个方面从传统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式转变的过程。
数字化建设,应整体规划,分布实施,逐步完善细节。
数字化建设,应与精益管理相结合。数字化是投入,精益是产出。
数字化建设,应与两化融合贯标、数字化转型贯标等国家政策相结合。借助这些政策,助力企业发展。
2
不同规模检测机构的数字化建设的特点
下面分享一下我个人理解,不同规模的检测机构需要做哪些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1)公司刚成立时,要上财务软件。
(2)营收1000万左右时,开始准备上CRM软件。
(3)营收2000万左右时,开始准备上LIMS软件。
(4)营收3000万-5000万时,开始准备上OA软件。由职能驱动型管理,向流程驱动型管理转变。
(5)营收5000万以上时,开始打通各软件之间的数据。开始打造数字化管理平台,向全方位数字化管理转变。
(6)营收超过1亿以上,就得需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定制开发适合自己的数字化平台了。
注:以上这几条仅供参照,各机构实际情况不同,选择也不同。就像悟空科技唐总说的:“最适合的数字化,才是最好的数字化!”
康达检测是我认为国内数字化建设做得最深入的民营检测机构。下面,分享一下康达检测的信息化进程,供大家借鉴:
(一)V1.0-流程控制(2012-2015)
(a)实现管理扁平化,为规模扩张、减少管理成本打下基础;
(b)流程透明化,减少内外部沟通成本,快捷高效。
(二)V2.0-数据流转(2015-2018)
(a)解决数据录入和报告编制的工作量;
(b)全流程数据溯源,减少质量风险,人机料法环全要素可追踪。
(三)V3.0-数据分析(2018-)
(a)引入精益管理理念,实现标准产能的测算;
(b)分析流程,实现全流程线平衡,为自动化和成本测算做准备。
康达检测的数字化,做的非常深入,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他们自己开发定制化的管理系统,如环境样品智能化管理系统、智能化样品分拣系统和物料流转管理系统;
由智能化的仓储机器人(仓库AGV)根据样品调动系统指令,自动完成样品的入库、出库和库间转移等操作。样品出入库操作由机器人完成。
由智能化物料运送机器人(货运AGV)根据物料流转管理系统指令,自动完成样品、试剂、器皿、耗材等物料在样品库、前处理室、仪器室、试剂库等实验室功能区之间的运送流转工作。
此外,还自己定制开发自动化设备,如pH自动加液搅拌装置、自动气袋清洗装置、COD自动加酸装置等。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PART/6
未来发展和建议
最后分享一下康达检测张总关于数字化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1、部分项目被在线设备替代;
2、现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动化成本过高;----外包
3、未来的采测分离,现场和分析测试分开操作,产生专业化机构;
4、分析实验室逐步演变为无人实验室;
5、项目指标的替代和升级,检测手段革命性的突破;
现在不是过去的延长线,而应该由未来 来定义。
数字化推进到今天,于99%的企业而言,技术不是障碍,认知才是。
认知打不开,新世界再新,也只是旧世界穿了新衣裳。
愿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字化之路!